Title Image

Raven:中国锐实力渗透与陆客台湾游(下)

作者: Raven

编者按:本期将会刊登 4 篇有关中国通过经济和其他手段渗透、影响、干预台湾社会与民主制度的文章,而这些内容乍一听上去,似乎都跟政治没有关系。的确,在民主国家这些事情确实跟政治挂不上钩,但是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中共不让人民大众议论政治,自己却把大大小小什么事都当政治。本篇关注的范围是旅游业,即中国政府如何通过操控大陆游客到台湾旅游来干涉影响台湾社会与选举的。

因此,1990 年代中国陆续开放东南亚、日韩和澳大利亚的旅游,是要跟建立中国 - 东盟自由贸易区联系起来看的,开放土耳其的旅游是要跟瓦良格号航母能不能通过土耳其海峡联系起来看的,2004 年拒绝与加拿大签订双边旅游协定,是要跟加拿大总理保罗马丁不顾中国压力坚持与达赖喇嘛会面,并且不引渡赖昌星回中国受审联系起来看的,这些都是政治,这些都是陆客台湾旅游背后的政治逻辑和政治环境。

2001-2002 年前后,台湾经济金融出现危机,当时的民进党政府希望通过发展旅游观光来提振经济,因此在行政院通过了《开放大陆地区人民来台观光旅游方案》,开放大陆民众来台旅游。尽管这项政策可以增强两岸经贸连带,但是在中国政府看来,你说开放,我就让游客乌泱泱跑到台湾给你拉动内需去了,这不等于是中国政府经济援助民进党政府么,这不等于是给民进党送政绩么,这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一直到马英九政府上台,这几年期间陆客的人数一直不是很多,大致就是二三十万人之间。

马政府上台之后,中国政府就没这么多政治顾忌了,采取了“经济让利交换政治让步”的战略,放开陆客旅游限制,人数一下子从 2008 年的将近 33 万人跃升到了 2009 年的 97 万人,而到了 2014 年更是达到了将近 400 万人,占每年来台观光人数的 40% 以上,远远超过日本、港澳和东南亚。统派媒体自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大肆宣扬陆客观光对岛内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例如《中国时报》就有社论说这 400 万陆客为台湾带来了 4745 亿元新台币的观光外汇收入,占 GDP 将近 3 个百分点。然而,这个数字如果按一般的八天七夜环岛游,汇率 1 美元等于 30 新台币这样计算的话,那么每个陆客等于每人每天要消费 496 美元,这是官方统计数字的 1.88 倍。这种明显的夸大其词,其实倒也在另外一个侧面点出了统派媒体是如何扮演中国因素的“在地协力者”角色。

Image
Image

但是,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无论是报纸上写的数字是 4000 亿还是 5000 亿,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利润,是真的被台湾经营者赚走了,能够从当中赚到钱的台湾经营者又都是什么人,其实这都是问题。《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管理办法》第二条清楚规定,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须由指定经营大陆赴台旅游业务的旅行社组织,以团队形式整团往返,参游人员在台湾期间须集体活动。尽管 2011 年之后开放了自由行,但自由行仍然有着重重限制。换句话说,对台旅游业务是禁区中的禁区,外资和台资都不能涉入,因此实际上是形成了中国官方指定或者经营的少数旅行社的垄断权,而这些旅行社也就等于垄断了陆客在台湾所需要的服务、宾馆、饭店、旅行车等等业务。

这种结构实际上产生了三大后果,第一,在政治上,它让中国政府可以任意决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放出多少旅客,它想放出多少就放出多少,想收紧也随时可以收紧,这当然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转化成政治筹码;第二,在经济上,它让中国一方完全掌握了出团的分配权,形成买方市场,可以肆意压低台湾接团的价格,还可以单独视需要指定某些特定的酒店、饭店、商店等等,形成一条龙经营,向这些店面收取佣金或者回扣,将利润大大回流到中国旅行社;第三,在社会控制的层面上,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加上对旅行团的封闭控制,可以将大陆游客尽可能地控制在固定的行程中,不仅方便管理,而且也可以控制他们与台湾社会接触的程度,说白了就是能够防止陆客在旅游当中被台湾和平演变。

在这种模式之下,其实台湾本土的商业未必能够获得多少利润,根据 2013 年的研究,每位陆客每天在台湾的固定消费,就是交通、住宿、饮食等等,差不多是 73 美元左右,然而由于激烈的竞争,台湾方面的报价可以压低到 15 到 20 美元左右,就是赔钱。而应对的方法,其实有过在中国旅行的经验的人,应该都能够想象的到,那就是靠强迫购物,后果也是显而易见,服务品质自然是第一个牺牲品,以至于陆客当中有了所谓“没来台湾终生遗憾,来过台湾遗憾终生”的说法。此外,由于强迫购物其实就是在那几家固定的商铺来回打转,所以一般的普通商家很难赚到陆客的钱,这个红利他们很难得到。更重要的是,陆客旅游团指定去的这些商铺,本身可能就很有问题,比如说有可能是中国资本通过间接投资买下的,也有可能干脆就是一些特定利益团体建立起来,专门用来面对陆客的商场,等于说是中国人在台湾的消费,利润又都跑到了亲中的利益团体那里,又形成了一个闭环。

讲到这里可能就会有人问了,我们在这儿不是说的是中国的锐实力渗透么,难不成中国大陆多赚几个钱就是渗透了?其实不然,经济的绑定的确是会产生政治效应的,中国的钱,不是那么好赚的。2009 年高雄的热比娅事件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当时高雄市长陈菊决定不顾中国的反对,在 2009 年 9 月播映关于世维会主席热比娅的纪录片《爱的十个条件》。中国政府马上就采取了措施,威胁要停止陆客到高雄旅游,台湾内部也马上有中央和地方的民意代表、台商组织和旅馆公会跳出来对高雄市府施压。陈菊后来在访谈当中也无奈地表示,其中某些跳出来施压的民意代表,背后当然是有着相关从业者的支持,特别是在选举期间,陆客的商业利益马上就可以转换成政治压力,而另外一种就更直接了,因为毕竟这些服务陆客的酒店、商铺雇佣的还都是台湾人,都是选民,一旦这些人的饭碗受到冲击,那当然也会引起舆论的波动,构成选票压力。

总而言之,陆客旅游业虽然表面看上去就是两岸之间的商业行为,但是中国其实一直都掌握着主导权,让台湾越来越多的人依赖这条产业链不能自拔,退出的成本越来越高,牵扯到的方面也逐渐从经济转到了政治,中国只要一拉绳,台湾的很多人就会跟着动作,看似是社会之间的自由交往和经济互动,实际上就是中共对台施加影响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Raven